在AI成为社交货币的时代,如何让你的见解显得更聪明一点?
Everything you’ve ever wanted is on the other side of fear. - George Addair
在AI成为社交货币的时代,如何让你的见解显得更聪明一点?
每次看到朋友圈刷屏的“AI震撼革命”、“XXX行业即将消失”,或者听到饭桌上大家用着同样的热词、进行着同样热烈的讨论时,我总会想起一句话:“人们常常用同一个词,却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老爷子说的,话虽不新,但放在今天AI的讨论上,简直是神来之笔。
如果你也曾一边兴奋地讨论AI,一边心里隐隐觉得大家说的好像不是一回事,甚至有点“词穷”,那么这篇“概念祛魅”小指南,可能就是为你准备的。
标题备选 (Revised)
- 挑战认知型:停止滥用“AI”这个词:三个被聊烂了的概念误区
- 价值承诺型:在AI成为社交货币的时代,如何让你的见解显得更聪明一点?
- 洞察故事型:关于AI,我们都在心照不宣地混淆哪几件事?
主体分析:那些我们心照不宣混淆的概念
我们将用一些有趣的比喻,来掰扯清楚几个最常被混为一谈的概念。
1. 迷思一:“AI” = “ChatGPT”
-
大众的常见看法 (The Common View)
: “我们用AI了!”——其实意思是“我们接入了ChatGPT的API”。在很多人眼里,AI就是那个能聊天、能写诗、能生成PPT的对话框。它全知全能,是AI的唯一形态。 一个更清晰的视角 (A Clearer Perspective)
: 这就像指着你家厨房里的“电饭煲”说:“我们用电了!”。- 电饭煲只是电的一种应用,电还能用来照明、吹空调、玩手机。同样,ChatGPT只是AI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明星, albeit非常亮的一颗。AI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它包括但不限于:
- 你手机相册里帮你自动分类“猫”、“狗”、“生日”的识别系统(计算机视觉)。
- 网银App里监测你的账户交易是不是被盗刷了的风控系统(异常检测)。
- 音乐App给你推荐“猜你喜欢”的神准歌单(推荐系统)。
- 把AI等同于ChatGPT,就像把“交通工具”等同于“法拉利跑车”,既忽略了公交车、地铁、货轮的存在,也给了自己一种“我很贵”的不必要焦虑。
- 电饭煲只是电的一种应用,电还能用来照明、吹空调、玩手机。同样,ChatGPT只是AI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明星, albeit非常亮的一颗。AI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它包括但不限于:
如何优雅地澄清 (How to Elegantly Clarify)
: 下次可以说:“是的,生成式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 最近的应用确实令人惊艳。” 这就好比你说“这辆跑车性能真棒”,而不是“交通工具真厉害”,显得你既懂行,又精确。
2. 迷思二:“AI” = “有自我意识”
-
大众的常见看法 (The Common View)
: 一聊到AI,话题总会滑向科幻片:“它会不会觉醒?会不会讨厌人类然后造反?”讨论变得既刺激又恐惧,但和当前技术的 reality 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个更清晰的视角 (A Clearer Perspective)
: 这就像看到一个计算器能又快又准地算出“123456789 × 987654321”,然后担心它会不会有一天因为厌倦了计算而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当前的AI,尤其是ChatGPT这类大模型,本质是一个“概率预测大师”。它根据海量数据学习,当你输入一句话时,它是在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是什么。它表现得像人,是因为它学习的是人类的语言材料。但它没有理解、没有信念、没有欲望。它的“思考”过程,更像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条件反射”。
- 它的回答可能深刻,但它并不理解深刻;它可能写诗,但并不感受诗意。它是一面镜子,反射的是人类的智慧,而非它自身的意识。
如何优雅地澄清 (How to Elegantly Clarify)
: 当对话走向科幻时,你可以笑着说:“我们现在讨论的AI,更像是一个拥有‘世界级文凭’的超级鹦鹉,它学完了人类所有的图书馆,能做出极其聪明的回应,但它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担心它造反,就像担心你家鹦鹉策划抢银行一样,为时尚早啦。”
3. 迷思三:“AI” = “无所不能”
-
大众的常见看法 (The Common View)
: “AI不是啥都能干吗?为什么让它帮我写周报还会瞎编乱造?” 认为AI是万能的神,一旦出现一点错误,就又立刻把它贬得一无是处。 一个更清晰的视角 (A Clearer Perspective)
: 这就像你买了一把全世界最锋利的“瑞士军刀”,它有一百种功能,但你不会指望用它来砍一棵大树,或者给房子做主体结构施工。- AI有它的能力边界,而且这个边界非常清晰:它极度依赖它训练时见过的数据。对于它没见过、或数据稀少的领域,它就会开始“自由发挥”(术语叫“幻觉”或“胡编乱造”)。
- 它更像一个才华横溢但缺乏常识的实习生。你需要给它清晰的指令(Prompt),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Context),并且最重要的一步——永远要复核和验证它的输出。把它当成一个效率倍增的助手,而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替身。
如何优雅地澄清 (How to Elegantly Clarify)
: “AI是一个能力超强的‘副驾驶’,但它不能替你握方向盘。你得告诉它去哪、怎么飞,并且在它准备把飞机开进海里时,及时伸手拉起来。”
总结
所以,我们和AI之间那点“词不达意”的尴尬,根源在于我们用同一个词,包裹了太多不同的东西:它有时是一个工具(Tool),有时是一个话题(Topic),有时则是一个幻想(Fantasy)。
- 当我们工具时,我们应该更精确,是生成式AI?是识别AI?还是推荐AI?
- 当我们话题时,我们应该更现实,分清哪些是现在的技术,哪些是未来的想象。
- 当我们幻想时,我们应该更放松,享受科幻带来的乐趣,但不必为此对现实技术感到过度焦虑或失望。
分清这三者,并不能让你立刻成为AI专家,但至少能让你的讨论变得更清晰、更从容,也显得更“懂行”。毕竟,在这样一个概念飞驰的时代,能准确地叫出一个东西的名字,而不是笼统地喊一句“哇,AI!”,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下次聊天,不妨从问一句“你说的这个AI,它具体是做哪一部分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