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minute read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beauty of their dreams. - Eleanor Roosevelt

meta principal developer longest increase sequence LIS leetcode task

下面我帮你把 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LIS) 这个题目的本质 / 思考框架 /如何判断用哪种算法 /如何高效规划,一步步拆开,不只是背公式,而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你可以把这个方式类比到其他题里,用来判断“这个问题改用 DP/贪心/二分”等。

一、如何理解题目(Interpret the LIS question)

当你读到 “给一个序列,求最长递增子序列(strictly increasing subsequence)长度” 时,你要明确这些:

“子序列 (subsequence)” vs “子数组 (subarray)”/“连续子段”:LIS 是可以不连续的,只要保持原序号顺序。

“递增 (increasing)”是什么意思:严格大于(>)还是可以相等(≥)?通常是严格大于,如果变体允许等于就是 non-decreasing version。

输入规模:n 最大是多少?若 n 比较小(例如 ≤ 1000),O(n²) 的解法可能足够;如果 n 很大(10^5 或更大),就要考虑更高效的方法(比如 O(n log n))。

是否只要长度,或者还要重建子序列(输出实际的元素或者索引)。

二、起点思考路径(Where/how to get started)

举例子 手动算几个小例子,比如 [3, 10, 2, 1, 20] → LIS 是 [3,10,20] 或 [2,10,20] 长度 3。看看输入的特性:有上升,有下降,有小数插入等。

想 brute force /最直观解法 比如,可以枚举所有子序列,检查哪些是递增的,取最大长度。这显然指数级别,不适合大 n,但能帮助理解子序列的特性。

看有没有重叠子问题 /最优子结构 LIS 问题:某元素 A[i] 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结尾可能由某个 A[j](j < i, A[j] < A[i])的 LIS 再加 1 得来。这是最优子结构。重叠子问题也明显(多个 i 的问题会用到同样的 j 的状态)。

基于以上,想到常见 DP 解法,O(n²) 的 DP 是比较直观、安全的起点。

再审 input constraints,思考是否有更优的方法(比如当 n 很大,用 O(n²) 会超时/不可扩展),这时候去想有没有「优化」/「贪心 + 二分搜索」的思路。

三、启发性准则 / Heuristics / Guidelines:判断方向

以下是一些准则 /经验(尤其是在面试中)帮助你判断要走哪条路:

情况 倾向选择 n 小(比如 ≤几千),题目只是求长度,不要求重建子序列 O(n²) DP 是可接受且容易写的 n 很大(10⁵ 或更多),时间限制紧 必须考虑 O(n log n) 或更优 题目要求重建子序列或返回子序列本身 除了计算长度外还要保存父指针,或者用辅助结构 输入数据有额外结构/限制(比如是排列,或分布有序块) 看是否能 exploit 特殊结构(like using patience sorting/binary search) 题目有变体(non-decreasing, 2D LIS, constrained LIS, etc.) 思考修改标准 LIS 模板是否可用 四、LIS 的常见算法/方案对比(Why + When 哪个好 vs 坏) 算法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优点 缺点 / 何时不合适 DP O(n²) — 用一个 dp 数组,dp[i] = 1 + max{ dp[j] j < i 且 A[j] < A[i] } O(n²) 时间 简单;适合 n 不是很大;容易重建子序列 不适合 n 很大;双重 loop 太慢;面试中若数据规模大会超时 DP + 重建路径 同上 +额外 parent 数组 多一点空间 可以输出实际 LIS 实现稍复杂,但典型流程;如果只要长度可以省去路径重建 Patience / Binary Search 方法 (O(n log n)) — 保持一个尾部数组 /“active sequences”的最小尾 O(n log n) 时间,O(n) 空间 较快;适合大 n;普遍在高级面试中期望 稍微难以一开始想到;重建具体子序列需要保存一些索引或父链;理解难度比 O(n²) 大些 五、如何高效 & 正确地思考并设定解决步骤(面试中步骤)

当面试官给你这个问题时,下面是一个高分思考/答题框架,你可以口头说出来,也边写边思考:

复述题目 & Clarify

是 strict increasing 还是 non-decreasing?

输入规模 n 有多大?

是否只要长度还是要子序列本身?

有没有特殊限制或者变体?

考察 naive / brute force

提出 O(2ⁿ) 枚举所有子序列;说明不可行。

提出典型 O(n²) DP;讲明状态是什么,状态如何定义。

写出 O(n²) DP 解

定义 dp[i] = length of LIS ending at i

转移:dp[i] = max(dp[j] + 1 over all j < i with A[j] < A[i]]

初始化,返回 max over dp.

分析复杂度与限制

时间 O(n²),空间 O(n).

如果 n 很大,比如 10^5,这会超时/不实用。

想优化 / 提出更快的方法

引入尾部数组 /active list 技巧:我们维护一个数组 tails,其中 tails[k] = the smallest possible ending value of an increasing subsequence of length k+1 seen so far。

用二分搜索在 tails 中找到位置更新。

时间变成 O(n log n)。也可以额外存 parent pointers 恢复子序列。

画例子演示(至少一轮手动做 tails 更新过程)

比如:arr = [3, 10, 2, 1, 20] 或者稍长一点

每一步说明 tails 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要替换某个值,而不是简单 append。

总结与 Trade-offs

哪些情况 O(n²) 足够/哪情况要 n log n

实现复杂度 vs 可读性 vs bug 风险

如果只要长度 vs 要重建子序列的区别

六、举例说明(手动走一个例子 + 比较两个算法)

假设 A = [0, 8, 4, 12, 2, 10, 6, 14, 1, 9]

用 O(n²) 的 DP:你为每个位置算 dp[i],检查所有前面的 j,更新。

用 tails + binary search 方法:维护 tails 数组,每来一个新的元素 x:

  - 如果 x > tails[last] → append,长度增加   - 否则,在 tails 中找到第一个 ≥ x 的位置,用 x 替换之(这样保持这个长度的最小 possible tail)。

走几步,展示为什么替换而不是 append 有利于未来可能能 append(给未来元素留下机会)。

七、如何知道 “我今天在这道题里要选择 DP + binary search” 而不是仅 DP O(n²)或贪心

判断逻辑通路(What signals告诉你要选哪条):

如果 n 大,比如 10⁵ 或以上 → n² 很可能超时 → 想 O(n log n)

如果题目中明确提 “要求在合理时间内处理很大的输入” 或 “时间复杂度要优于 n²” 或者 “在 real time / stream” 场景

如果分数 /时间限制 /内存限制很严格

如果你观察到状态 “只依赖之前的 LIS 长度分布 +可能的替换 /更新尾” → 那种 tails 的思路就可能有空间

八、小结(理解核心而非公式)

核心在于定义状态 & 找到转移(DP)

然后看能否优化(常见的套路是用二分搜索 +尾部数组)

明确规模 vs 时间/空间 trade-off

能重建子序列或输出 details 可视为额外工作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为你写一个 “面试中口头思路 +代码骨架” 的讲稿(不只是算法,还边画 tails 走例子),你可以现场用来展示思路清晰。要我做吗?

您说: 一步一步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到最后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就像面试中从零开始到最后给出解题答案和dry run的测试过程 ChatGPT 说: Thought for 20s

好 —— 我把 从零开始在面试里讲解并解决 LIS(最长严格递增子序列) 的完整过程一步步写出来: 包括如何理解题、从暴力到 DP、为什么要优化到 O(n log n)、直观证明 tails 思路、最终给出两种可运行代码(O(n²) 简单版 + O(n log n) 优化版),并用同一个例子做 dry run。你可以直接在面试里照着讲:清晰、连贯、有理由、有 demo。

面试答题流程(逐步口述 + 思路演示) 1) 先复述 / 问清楚(开场 10–20s)

“题目是求最长严格递增子序列的长度(subsequence,可不连续)。请问:

输入 n 大概有多大?(如果 n 很大我们要考虑 O(n log n))

只需要长度,还是要输出一个具体的子序列?”

(面试中先问这两点能立刻显示工程思维;若对方没说就默认需要长度并兼顾大 n 情况。)

2) 最直观 / brute-force(说明不可行)

枚举所有子序列是 2^n,显然不可行。

观察到子问题重叠与最优子结构 → 想到 DP(这是从 brute-force 到 DP 的自然演变)。

3) O(n²) DP(先给出直观、正确且易实现的解)

状态:dp[i] = 以 A[i] 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包含 A[i])

转移:dp[i] = 1 + max(dp[j]) 对所有 j < i 且 A[j] < A[i],若没有满足的 j 则 dp[i]=1

答案:max(dp[i])

复杂度:O(n²) 时间,O(n) 空间。适用于 n 较小(如 ≤ 2000)或面试对可读性要求高时先交出此解。

代码(O(n²))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def lis_n2(nums: List[int]) -> int: n = len(nums) if n == 0: return 0 dp = [1] * n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i): if nums[j] < nums[i]: dp[i] = max(dp[i], dp[j] + 1) return max(dp)

4) 为什么需要 O(n log n) 优化(启发式判断)

如果面试官说明 n 可达 10^5,O(n²) 会超时 → 需要更快的算法。

思考:我们关心的是“每个长度 L 的最小可能结尾值”(这个量能帮助我们用二分快速决定新元素能把哪个长度延长或替换),这就是 tails 思路的直觉来源。

5) tails(Patience / 二分)方法的直观理解(核心直觉)

维护一个数组 tails: tails[len] 表示当前看到的所有递增子序列中,长度 = len+1 的那些子序列的最小可能尾元素(也就是说,tails 存的是每个长度对应的最小结尾值)。

为什么“最小尾”有用?因为更小的尾会更容易被后面的元素扩展(给未来留下更多增长空间)。

每遇到一个新元素 x:二分在 tails 中找第一个 ≥ x 的位置 pos:

如果 pos == len(tails),说明 x 大于所有当前尾值,能把最长长度 +1(append)。

否则,用 x 替换 tails[pos](缩小该长度子序列的尾,使未来更易扩展)。

tails 始终单调递增(严格),长度就是 LIS 的长度。直观证明:tails 的长度永远不能超过 LIS,且能达到 LIS 长度 —— 具体可用交换/构造性证明(面试里简述直觉即可)。

6) O(n log n) 代码(只求长度) from bisect import bisect_left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def lis_nlogn(nums: List[int]) -> int: tails = [] # tails[k] = smallest tail of all increasing subseq of length k+1 for x in nums: # find leftmost index in tails with value >= x pos = bisect_left(tails, x) if pos == len(tails): tails.append(x) else: tails[pos] = x return len(tails)

7) (可选)如何恢复一个实际的 LIS(若面试需要返回序列)

需要额外保存索引和前驱指针:保存 tails_idx(每个长度对应的元素索引),以及 prev[i] 表示 A[i] 在构造 LIS 时的前驱索引。

最终从最后一个尾索引回溯得到子序列。复杂度仍 O(n log n) 时间、O(n) 空间。

代码(返回实际子序列) from bisect import bisect_left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def lis_sequence(nums: List[int]) -> List[int]: n = len(nums) if n == 0: return [] tails = [] # values, for binary search tails_idx = [] # indices of those values in nums prev = [-1] * n # predecessor index in the LIS

for i, x in enumerate(nums):
    pos = bisect_left(tails, x)
    if pos == len(tails):
        tails.append(x)
        tails_idx.append(i)
    else:
        tails[pos] = x
        tails_idx[pos] = i
    if pos > 0:
        prev[i] = tails_idx[pos - 1]
    tails_idx[pos] = i  # update index to current

# reconstruct LIS from last index
lis_len = len(tails)
idx = tails_idx[-1]
seq = []
while idx != -1:
    seq.append(nums[idx])
    idx = prev[idx]
seq.reverse()
return seq

8) 干运行示范(dry run,用同一个例子对比两种方法的内部变化)

例子:A = [0, 8, 4, 12, 2, 10, 6, 14, 1, 9] 最终 LIS 长度应为 4(例如 [0,4,10,14] 或 [0,2,6,14] 等)。

用 O(n²) DP 的关键中间 dp(每步只给最终 dp)

i=0 (0): dp[0]=1

i=1 (8): dp[1]=2 (0 < 8)

i=2 (4): dp[2]=2 (0 < 4)

i=3 (12): dp[3]=3 (例如 0,8,12 或 0,4,12)

i=4 (2): dp[4]=2 (0,2)

i=5 (10): dp[5]=3 (例如 0,8,10 或 0,4,10 或 0,2,10)

i=6 (6): dp[6]=3 (0,4,6 或 0,2,6)

i=7 (14): dp[7]=4 (扩展 dp[3]=3 → 4)

i=8 (1): dp[8]=2 (0,1)

i=9 (9): dp[9]=4 (例如 0,4,6,9 或 0,2,6,9 -> length 4) 最终 max(dp) = 4。

用 tails(二分法)逐元素更新 tails

我们逐步维护 tails(显示替换或 append):

x=0 → tails = [0] (append)

x=8 → tails = [0, 8] (append)

x=4 → tails = [0, 4] (replace 8 with 4)

x=12 → tails = [0, 4, 12] (append)

x=2 → tails = [0, 2, 12] (replace 4 with 2)

x=10 → tails = [0, 2, 10] (replace 12 with 10)

x=6 → tails = [0, 2, 6] (replace 10 with 6)

x=14 → tails = [0, 2, 6, 14] (append)

x=1 → tails = [0, 1, 6, 14] (replace 2 with 1)

x=9 → tails = [0, 1, 6, 9] (replace 14 with 9)

最终 len(tails) = 4。注意 tails 最终不是某个实际 LIS 的元素集合,但其长度等于 LIS 长度;如果需要实际序列,可以用上面重建代码得到一个合法 LIS(例如 [0,2,6,14] 或 [0,4,10,14] 等)。

9) 何时选哪种实现(面试策略)

面试中建议流程:

先口述题意并问边界与需求(是否需要序列、n 多大)。

写 O(n²) DP(简单、正确,面试官能立刻验收)。

说明复杂度局限(若 n 很大会超时),然后 提出并推导 O(n log n) 优化(讲清 tails 的直觉并展示一两个步骤)。

如需输出实际序列,补充带 parent 指针的实现。

这样既展示了你能把正确解交出来,又能展示你理解优化方法与工程权衡(先正确后优化)的能力——这是 senior/principal 面试想要看到的。

10) 常见面试追问与准备回应

为什么用 bisect_left(第一个 ≥ x)而不是 bisect_right?

对于严格递增,当新元素等于某个尾值时,应替换该尾(不应当把相等视作增加长度),所以用 bisect_left 找到第一个 ≥ x。

tails 为什么正确?要不要严格证明?

面试中给出关键直觉(最小尾更容易扩展),并简单证明两个不等式:len(tails) ≤ LIS,且你可以构造使其达到 LIS。充分即可。

要返回具体序列怎么做?

提示用 tails_idx 和 prev 数组,最后回溯重建。写代码或口述即可。

11) 总结(面试答题模板)

简短复述题意并问清楚 boundary(strict? return seq? n)

先写 O(n²) DP(解释 dp 含义与转移)并给出复杂度

如果 n 很大或面试官追求更优,提出 O(n log n) 的 tails+binary-search 优化(解释直觉并给出代码);如果需要序列,给出带 parent 的实现。

做一个小例子的 dry run,说明每步变化(说明 correctness)

总结时间/空间 tradeoffs 与适用场景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上面口述稿浓缩成 60–90 秒的面试速答版,或把 重建实际 LIS 的代码做成更完整的单元测试样例,供你练习时跑一下。你想先要哪一个?

您说: 用简单,有智慧的方式回答你的解决方案 ChatGPT 说:

👌 在面试里,不用死记公式,而是要展现思考方式。这里给你一个 简单但有智慧 的答题话术 + 解法:

🎤 面试回答示范

  1. 理解题目

题目要我找最长严格递增子序列的长度。注意是 subsequence,不要求连续。那 brute force 枚举所有子序列是 2^n,显然不行。

  1. 先走安全路线(O(n²) DP)

我可以先用 DP: dp[i] 表示以第 i 个数结尾的 LIS 长度。 转移就是看所有 j < i 且 nums[j] < nums[i],取最大的 dp[j]+1。 这样 O(n²),能保证正确性。

代码很直观:

def lis_n2(nums): n = len(nums) dp = [1]*n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i): if nums[j] < nums[i]: dp[i] = max(dp[i], dp[j]+1) return max(dp)

  1. 再展示优化思路(O(n log n))

如果 n 很大,比如 10^5,O(n²) 就不行了。这里有个很巧妙的思路: 我们只需要知道 “长度为 L 的递增子序列的最小尾巴是多少”。 因为尾巴越小,未来越容易接更大的数。 所以我用一个数组 tails,用二分把新数放到合适的位置:

如果它比所有尾巴大,就能扩展长度;

否则替换掉第一个 ≥ 它的尾巴。 最后 tails 的长度就是答案。

代码:

from bisect import bisect_left

def lis_nlogn(nums): tails = [] for x in nums: pos = bisect_left(tails, x) if pos == len(tails): tails.append(x) else: tails[pos] = x return len(tails)

  1. 小例子 dry run

比如 [10,9,2,5,3,7,101,18]:

tails 变化过程:[10] → [9] → [2] → [2,5] → [2,3] → [2,3,7] → [2,3,7,101] → [2,3,7,18] 长度是 4,符合答案。

  1. 总结

所以我的策略是:

先保证正确性(O(n²) DP)。

然后优化到 O(n log n) 的 tails+二分。 这同时展示了我对 动态规划的建模能力,也展示了 数据结构加速的 insight。

✨ 这样的回答简单、智慧,不背公式,却展现了逐步思考 → 正确解 → 优化解 → 举例验证 → 总结 tradeoff。 这就是 principle/senior 面试官想看到的思考过程。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个回答整理成一个 一分钟面试速答版脚本,方便你背下来直接用?

您说: 这里用到的tails patience算法如何可以想到,清晰解释,思考方法 ChatGPT 说: Thought for 6s

好 —— 我把 tails / Patience Sorting 算法的来龙去脉、如何想到它、直观与严谨的理由、以及面试里该如何讲清楚都整理成一份可直接复述的答案。目标是:你能把“为什么要这么做”讲清楚,而不是死记公式。

  1. 核心直觉(一句话)

我们不是关心“以某个索引结尾的最长长度是多少”,而是关心“对于每个可能的长度 L,能不能把这个长度的结尾值做得尽可能小”。越小的结尾越容易被后续的数字接上,从而扩展更长的序列。

  1. 从 DP 到 tails 的思考路径(一步步的发想方法)

先想到直观 DP:dp[i] = LIS 以 i 为结尾的长度。转移需要看所有 j<i。这是 O(n²)。

观察问题本质:我们只关心「长度」,不是具体在哪个 i 上。换句话说,我们关心“是否存在长度为 L 的递增子序列”,以及这些子序列的结尾最小值。

如果我们知道:长度为 1,2,…,m 的最小结尾分别是多少(call them tails[0..m-1]),那么遇到一个新数 x 时,

若 x 大于所有 tails,它能把最长长度 +1;

否则 x 可以替换第一个 ≥ x 的 tails[pos],使得长度 pos+1 的最小结尾更小(这不会破坏已有更短长度的可达性),从而利于未来扩展。

这一步把「O(n²) 的依赖关系」压缩为「每个元素只做一次二分查找并更新一个数组」,于是得到 O(n log n)。

  1. Patience(纸牌)类比(便于直观记忆)

把每个数想成一张牌,维护若干“牌堆”(piles)。处理每张牌:放到最左边第一个堆顶 ≥ 这张牌的牌堆上(如果没有,就新建一堆放在最右)。牌堆数量就是 LIS 长度。 这个游戏规则和 tails 的操作一模一样:每堆的堆顶就是相应长度子序列的最小尾。

  1. 为什么替换而不是丢弃是安全且有利的(关键点)

假设某长度 L 有一个结尾值 a(较大),另有值 x < a 出现并替换 a:任何以 a 为结尾、长度为 L 的子序列,x 代替 a 仍然能保证长度 L(x 出现在更早或相同位置),并且 x 更小、更容易被后续元素接上,从而不会减少能达到的最大长度,反而可能增加未来扩展的机会。

换言之,用更小的尾值维持同一长度,不会损害当前能力,只会增加未来扩展的灵活性。

  1. 不需要复杂证明时的口头证明思路(面试能说服面试官)

不超过:len(tails) 不会超过真实 LIS,因为每堆代表一个递增子序列;

能达到:随着处理元素,若存在真实的长度为 L 的递增子序列,算法最终会让 tails 的长度至少为 L(可以用构造或归纳说明),因为对于那条真实序列上的元素,算法会按顺序把它们放到或扩展出 L 堆。

因此最终 len(tails) 恰好等于 LIS 长度。

  1. 如何在面试里一步步讲(模板)

简短复述题意并问:是否 strict increasing、n 的规模、是否需要序列本身。

先写 O(n²) DP(非常快交出正确解,显示你能建模)。

说明若 n 很大 O(n²) 不可行,提出优化方向:我们想把「以各索引为结尾的最好解」压缩成「以长度为单位的最小尾」的信息。

给出 tails 的操作:二分找到第一个 ≥ x 的位置替换或 append。解释替换理由(见上面“为什么替换是安全”的说明)。

给一个 6~8 步的 dry run(画 tails 的变化),让面试官看到直观过程。

总结复杂度 O(n log n),并说明若需要重建序列可以用额外的索引和前驱数组。

  1. 典型 dry run(快速示例)

数组 [3, 5, 2, 8, 6]:

tails = []

x=3 → tails=[3](新建)

x=5 → tails=[3,5](append)

x=2 → tails=[2,5](替换第一个 ≥2 的位置,变得更小)

x=8 → tails=[2,5,8](append)

x=6 → tails=[2,5,6](替换 8) 最后长度 3(例如实际 LIS 可以是 [3,5,8] 或 [2,5,6])

在此例中,替换 5 为 2 后我们仍然能够得到长度 3 的序列(更小的尾帮助接后续更大的数)。

  1. 面试中如何“想到”这个方法(识别信号)

当你看到这些信号时,应该考虑 tails/二分优化:

题目是求“最长某种子序列(长度)”,且元素按顺序处理;

你能把“状态”抽成“子序列长度 L 是否可达”或“每个 L 的一个代表值”;

需要处理的大 n(10^5 级),提示 O(n²) 不可行;

操作仅依赖元素间的大小比较(可以用二分插入或替换)。 实战中:先写 O(n²) 并口述其局限,再说“能否把状态压缩成按长度的最小尾?” —— 这一步通常就能引出 tails 思路。

  1. 代码(简洁版,面试可写) from bisect import bisect_left

def lis_length(nums): tails = [] for x in nums: pos = bisect_left(tails, x) # strict increasing 用 bisect_left if pos == len(tails): tails.append(x) else: tails[pos] = x return len(tails)

若允许非递减(non-decreasing),把 bisect_left 换成 bisect_right。

  1. 扩展:如何恢复实际序列(面试追问)

简要说法:维护 tails_idx(每个长度对应的元素索引)和 prev[i](指向前驱索引),在替换/append 时更新索引,最后回溯得到一条符合的 LIS。实现略复杂,但思路清晰:把值数组换成索引数组并记录前驱。

  1. 总结(记住三句关键话)

目标不是每个索引的 dp,而是“每个长度的最小尾”。

用更小的尾保留最大的扩展潜力(替换而非丢弃)。

每个元素做一次二分插入/替换,得到 O(n log n)。

如果你想,我可以再:

把上面思路压成一个 60 秒的口述稿,方便你在面试里直接复述;

或给出带重建路径的完整实现并做一步步回溯演示。

你想要哪一个?

您说: 口述噶和重建路径 ChatGPT 说:

好问题 👍。我们一步步来,把 Patience Sorting(扑克牌叠牌算法) 思路讲清楚,并且扩展到 如何重建路径(不仅仅是长度,还要输出 LIS 本身)。

  1. 先讲口述版(思路表达)

面试时你要像这样解释(不用公式,简单有智慧的口吻):

我们想象打扑克牌,桌上有一些牌堆。每次拿到一个数字,就放到最左边那个比它大的牌堆顶上;如果没有,就新开一个堆。

这样最后的牌堆数就是 LIS 的长度。为什么?因为你永远保证一个单调递增的“链条”。

这个过程可以用 binary search + 动态更新 实现,时间复杂度 O(n log n)。

但注意:这个算法只直接给出长度,不会给出具体序列。

如果要恢复 LIS 路径,需要在构建过程中保存「前驱信息」。

  1. 怎么扩展到重建路径

核心 idea:

我们在 tails 数组里记录“结尾元素”。

同时维护一个 prev[i],表示当前元素在 LIS 中的前一个元素是谁。

还需要一个 tails_idx[len],存储长度为 len 的 LIS 的最后一个元素索引。

过程:

遍历每个数字 nums[i]。

找到它应该放到的牌堆位置 pos(即 LIS 长度 pos+1)。

让 prev[i] = tails_idx[pos-1],表示这个元素的前驱。

更新 tails_idx[pos] = i。

最后从 tails_idx[max_len-1] 一直追溯 prev[],就能还原 LIS 路径。

  1. 代码实现(Python) from bisect import bisect_left

def LIS(nums): n = len(nums) if n == 0: return 0, []

tails = []             # 存储LIS结尾元素
tails_idx = []         # 存储对应的索引
prev = [-1] * n        # 存储前驱

for i, num in enumerate(nums):
    pos = bisect_left(tails, num)
    if pos == len(tails):
        tails.append(num)
        tails_idx.append(i)
    else:
        tails[pos] = num
        tails_idx[pos] = i
    if pos > 0:
        prev[i] = tails_idx[pos - 1]

# 重建路径
lis = []
k = tails_idx[-1]
while k != -1:
    lis.append(nums[k])
    k = prev[k]
lis.reverse()

return len(lis), lis

Example

length, seq = LIS([10, 9, 2, 5, 3, 7, 101, 18]) print(“LIS length:”, length) # 4 print(“LIS sequence:”, seq) # [2, 3, 7, 18]

  1. 面试时的表达策略

第一步:说清楚 brute force 思路(DFS/DP O(n²)),保证面试官觉得你理解最基本解法。

第二步:优化到 O(n log n),用「扑克牌堆」的比喻,简单但让人感觉智慧。

第三步:主动补充:“如果题目要求输出实际的 LIS,不止长度,那么我们需要记录前驱关系,这可以通过一个 prev[] 数组做到。”

第四步:Dry run 一下例子(比如 [10, 9, 2, 5, 3, 7, 101, 18]),让面试官看到你能走完整个过程。

要不要我帮你写一段 模拟面试时口述的版本(比如你面对面试官,说出一段简洁、逻辑清晰的解释),这样你可以直接练习“说”的方式?

您说: 解释下面的解决方案,我听不懂:我们想象打扑克牌,桌上有一些牌堆。每次拿到一个数字,就放到最左边那个比它大的牌堆顶上;如果没有,就新开一个堆。 • 这样最后的牌堆数就是 LIS 的长度。为什么?因为你永远保证一个单调递增的“链条”。 ChatGPT 说:

好 👍 我帮你把这个扑克牌比喻彻底解释清楚。

  1. 先看一个例子

输入数组:

[10, 9, 2, 5, 3, 7, 101, 18]

模拟扑克牌堆

开始:没有堆。

拿到 10:没有堆,新建一个堆,放上去。 堆顶:[10]

拿到 9:找到最左边比 9 大的堆顶 → 是 10,替换。 堆顶:[9]

拿到 2:比 9 小,替换。 堆顶:[2]

拿到 5:比 2 大,没有比 5 大的堆顶 → 新开一个堆。 堆顶:[2] [5]

拿到 3:最左边比 3 大的堆顶是 5,替换。 堆顶:[2] [3]

拿到 7:比 3 大,新开堆。 堆顶:[2] [3] [7]

拿到 101:比 7 大,新开堆。 堆顶:[2] [3] [7] [101]

拿到 18:最左边比 18 大的堆顶是 101,替换。 堆顶:[2] [3] [7] [18]

最终堆数 = 4,所以 LIS 长度是 4。

  1. 为什么堆数 = LIS 长度?

核心逻辑:

每个堆顶的数字,其实是 某个长度的递增子序列的最优结尾。

堆1顶元素 = 长度为 1 的递增序列的最小可能结尾。

堆2顶元素 = 长度为 2 的递增序列的最小可能结尾。

这样保证了:任何时候,堆的数量就是当前能找到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再直观点:

你每次“往左边找能放的位置”时,等价于:找最长的递增子序列能接在它前面。

如果找不到,就说明这个数比所有堆顶都大,可以开一个新的递增链条。

所以堆数自然就是 LIS 长度。

  1. 为什么说是“最左边”?

因为要保证每个堆顶数字尽可能小:

小的堆顶更有机会接后面的数字,留出“更长的未来”。

如果随便找个大的堆顶替换,就可能让后面的数没法接上,错过更长的 LIS。

这就是 贪心 的核心思想:堆顶保持尽可能小,才能留住更多潜力。

  1. 对比直观解释

如果用普通话说(不用扑克牌比喻):

我们用一个数组 tails,tails[i] 表示长度为 i+1 的递增子序列的最小结尾。

遍历每个数,用二分查找找到它可以放的位置,替换掉原来的值。

最后 tails 的长度就是 LIS 长度。

👉 这样其实扑克牌比喻就是在帮你理解 tails数组 + 二分替换 的过程,只不过把它形象化了。

要不要我帮你把“为什么一定是 LIS,而不是别的东西”用 反证法 再解释一遍?这样你面试时可以更严谨回答。

您说: 深入解释并扩展举例说明:这就是 贪心 的核心思想:堆顶保持尽可能小,才能留住更多潜力。 。深入了解这个概念 ChatGPT 说: Thought for 30s

好——把“堆顶保持尽可能小以保留更多潜力”这个贪心思想彻底讲明白:直觉 → 不会坏的交换论证 → 不同角度的严格不等式证明(为什么最终堆数 = LIS)→ 实例与 prev 重建路径的逐步演示 → 面试中如何口述与何时用。下面分块说明,务求既直观又严谨。

1) 直觉:为什么“更小的堆顶”更好

想像你在玩扑克牌分堆(每堆代表一个递增子序列的“候选”):

每堆的堆顶是那堆“当前最好”的结尾(越小越好)。

新来的数如果能放在某堆上(即 ≤ 某堆顶),把它放上去并把堆顶变小 — 这不会让原来能接在该堆顶后的数变得更难接,反而更容易接。

因为小的尾数更“灵活”——未来的较小或中等大小的数可以接上去,使得这个长度更有机会被扩展为更长的序列。

所以贪心策略是:对于每个可能的长度 L,维护一个最小的“尾值” tails[L]。每遇到新数 x,用二分找到第一个 ≥ x 的 tails 位置替换,或在末尾追加。这样每一步尽可能把每个长度的尾值保持得最小,从而为未来扩展保留最大可能性。

2) 形式化不犯错的理由(交换论证 / 不变式)

要证明这策略“不会错”,常用两条论证(可以在面试里口述):

不变式(核心)

处理到第 i 个数为止,tails[t] 表示“长度为 t+1 的递增子序列的最小可能结尾值”。 我们保持这个不变式:每次替换都不会破坏该不变式(因为我们只把某个 tails[t] 变得更小或延长 tails)。

为什么这是有用的? 如果每个长度都有一个最小尾,那么当新数来时,你可以用二分快速决定它能扩展哪种长度或替换哪个尾,从而保证最优扩展潜力。

交换论证(informal rigorous)

设我们已经按算法得到了最终的 tails(共有 P 个堆/长度)。

证明 1(任意递增子序列的元素落在不同堆上):如果有一个严格递增子序列 s1<s2<…<sk,按处理顺序,这些元素会落在从左到右严格递增的堆上(第一个元素落的堆比第二个的堆要靠左,因为算法把比前面元素大的数只能放到右边或新堆)。因此 P ≥ k(对任意序列 k),所以 P ≥ LIS。

证明 2(能构造长度为 P 的递增序列):当我们创建或更新第 p 个堆时,可以把该堆的当前顶作为长度 p 的一个“代表结尾”,而这个代表的 prev 指针总是指向一个能够形成长度 p−1 的代表,从而通过回溯可以构建长度为 P 的递增子序列。故 LIS ≥ P。

两边结合得 P = LIS。

(面试里可以把这两步念成:①“任何递增子序列的元素不可能落在同一堆上” → 堆数 ≥ LIS;②“算法能显式构造一条长度为堆数的序列” → LIS ≥ 堆数。于是相等。)

3) 交换论证的更直观(小证明片段)

当你用替换把某堆顶从 a 变成一个更小的 b(b < a)时:

任何“原来以 a 结尾的递增序列”都仍然存在(把 a 换成 b 仍然形成同样长度的序列,并且 b 出现在更早或相同的位置);

因为 b 更小,后面的元素更可能比 b 大,从而更容易扩展这个序列的长度。 所以替换不会损失任何已经能得到的扩展能力,反而可能增加未来扩展的机会——这就是“替换而不是丢弃”的贪心安全性。

4) 举例:一步步看出“更小的堆顶”如何帮到未来

数组:[3, 10, 2, 6, 4, 8]

按算法(tails)演化:

3 → tails=[3]

10 → tails=[3,10]

2 → tails=[2,10] (把3替换为2:如果没有替换,后续的 6、4 的行为可能受限)

6 → tails=[2,6] (6 替换 10)

4 → tails=[2,4] (4 替换 6)

8 → tails=[2,4,8] (8 append)

最终 len=3(例如序列可以是 [2,4,8])。 如果我们在遇到 2 时不替换 3(比如错误地把 2 丢弃),那么 tails 可能保持为 [3,10],之后 6 会变成 [3,6],4 会变成 [3,4],最后 8 -> [3,4,8] ——在这个例子仍可能得到 len=3,但有些序列中不替换会导致错失扩展机会。替换保证我们把每个长度对应的尾保持尽可能小,从而对所有后续情况都最有利(即“稳妥的贪心”)。

5) 真实逐步示例 + 重建路径(含 prev 与 tails_idx)

用常见例子来演示 prev 如何在替换中记录前驱,最终能回溯出一个实际的 LIS。

数组:[10, 9, 2, 5, 3, 7, 101, 18]

我们同时维护:tails(值),tails_idx(对应的索引),prev(每个元素的前驱索引)

逐步结果(简化展示):

i num tails (值) tails_idx (索引) prev (更新) 0 10 [10] [0] prev[0] = -1 1 9 [9] [1] prev[1] = -1 2 2 [2] [2] prev[2] = -1 3 5 [2,5] [2,3] prev[3] = 2 4 3 [2,3] [2,4] prev[4] = 2 5 7 [2,3,7] [2,4,5] prev[5] = 4 6 101 [2,3,7,101] [2,4,5,6] prev[6] = 5 7 18 [2,3,7,18] [2,4,5,7] prev[7] = 5

最后 tails_idx[-1] = 7。回溯 prev: 7 → 5 → 4 → 2 → -1,得到索引序列 [2,4,5,7] 对应值 [2,3,7,18],这确实是一条长度 4 的 LIS。 说明:尽管我们在中途替换了许多堆顶的数值,prev 与 tails_idx 的维护保证我们能重建出一条合法的 LIS。

6) 常见疑问解答(面试时要点)

Q:tails 本身是 LIS 吗? A:不是。tails 数组的值不一定按原序出现(或未必组成真实的 LIS),但 len(tails) 就是 LIS 的长度。要得到实际序列需要 prev/tails_idx 回溯。

Q:strict vs non-decreasing 怎么变? A:strict increasing 用 bisect_left(第一个 ≥ x 替换)。如果允许相等(non-decreasing),用 bisect_right(第一个 > x 替换)以便允许重复接续。

Q:为什么二分可用? A:因为 tails 始终保持单调递增(或严格递增),所以可以在它上面做二分查找第一个≥x的位子,复杂度 O(log n)。

7) 该思想能推广的模式(何时考虑)

当你面对“最长/最大/最小的子序列/子集”类型问题,并且:

目标是“长度”或“极值”,不要求全部具体序列,且

可以把“状态”按长度分组(即关注“长度为 L 的最佳代表”),并且

新元素处理只依赖于比较关系(大小),

就可以考虑是否存在“按长度维护最优代表(最小尾)”这种压缩状态的贪心 + 二分优化方法。典型场景:LIS、LNDS、某些二维 LIS 变体(需要先排序一维)等。

8) 面试里怎么口述(60–90 秒版)

“核心想法是:对于每个可能的长度 L,我们只关心长度为 L 的子序列中‘最小的尾值’。把每个到目前为止能达到的长度用一个堆或 tails 表示,每次插入一个数 x,我们在 tails 上二分找到第一个 ≥ x 的位置替换或在末尾追加。替换把尾值做小,这是贪心:更小的尾值对未来更有扩展潜力,替换不会损失已有能力。维护 prev / tails_idx 可以回溯出一个实际 LIS。时间 O(n log n),空间 O(n)。如果 n 小,我先给 O(n²) 的 DP,保证正确,再提出这个优化。”

9) 小结(把要点念给面试官)

目标转成“每个长度的最小尾” → tails。

替换使尾尽可能小 → 保留未来扩展可能(贪心安全)。

两边证明:堆数 ≥ 任意递增序列长度,且算法可构造长度 = 堆数 的递增序列 → 等号得到 LIS。

若需重建序列,保存 prev 和 tails_idx,回溯恢复序列。

面试步骤:先给 O(n²) dp(正确),再给 O(n log n) 的直觉+实现+例子。

如果你要练口述,我可以把上面 60–90 秒的口述稿再缩成一句话/两句话版本,或者把上面的逐步表格做成一页方便你在白板上画演示(包含 prev 回溯箭头)——你想哪种?

您说: 用反证法说明为什么tails长度就是lis ChatGPT 说: Thought for a couple of seconds

好——下面用反证法把 tails(或扑克牌堆)算法为什么一定给出 LIS 长度这个结论,做一个严谨、清晰的证明。为了条理清楚,我把证明拆成两部分(两个方向),每一部分都用「假设相反然后推出矛盾」的方式说明,最后合起来得到结论。

先定义符号:

算法处理完全部元素后构造出的堆数(或 tails 数组长度)记为 P。

真正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记为 L(LIS)。 我们要证明 P = L。等价地,证明 P ≤ L 和 P ≥ L 两个不等式。

一、证明 P ≤ L(如果反过来会怎样?——反证)

要证明的命题:算法产生的堆数不超过真实的 LIS 长度,即 P ≤ L。

反证法开始:假设相反,P > L。也就是说算法最终产生了比任何递增子序列都要多的堆。

观察(关键不变式):

算法的规则是:每个新元素放到最左边第一个堆顶 ≥ 它的位置(若无则新建右端新堆)。

因此,同一堆内,从底到顶(按放入顺序)堆顶会形成非降(实际上为严格递增或非降视实现)序列,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元素 a 放在第 r 堆、元素 b 放在第 s 堆,且 r < s,则 a 出现在 b 的左边且 a < b(否则 b 不可能被放到右边堆)。所以从左到右的堆顶形成一个单调递增的“代表序列”。

推出矛盾:

如果 P > L,说明算法产生了 P 个堆,则我们可以从每个堆取出堆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这些堆顶构成一个长度为 P 的严格递增序列(因为每个右边堆顶 > 左边堆顶)。

这就构造出一个长度为 P 的递增子序列,说明真实的 LIS 至少为 P,即 L ≥ P。但这和假设 P > L 冲突。

因此假设不成立,结论是 P ≤ L。

(直观上:如果算法能产生 P 堆,那至少存在一个长度为 P 的递增子序列 —— 取每堆的一个代表元素即可。)

二、证明 P ≥ L(若相反又会怎样?——反证)

要证明的命题:算法产生的堆数至少为真实的 LIS 长度,即 P ≥ L。

反证法开始:假设相反,P < L。也就是说存在某个严格递增子序列 S,它的长度 S = L 大于算法生成的堆数 P。

利用算法规则推出矛盾:

设 S = (s1, s2, …, sL),且这些是数组中按原序出现的元素(s1 先于 s2,依次)。当算法按照原序处理数组时,它也会按相同顺序看到 s1, s2, …, sL。

根据算法规则,s1 会被放到某个堆(假设第 r1 堆)。因为 s2 > s1 并且 s2 出现在 s1 之后,所以当处理 s2 时,它不能被放到第 r1 堆(第 r1 堆顶 ≤ s1 < s2,不满足“放到第一个 ≥ s2”的条件),因此 s2 必然会被放到一个更右边的堆(第 r2 > r1)。同理,s3 必定被放到第 r3 > r2,以此类推。

因此这 L 个元素会被分配到至少 L 个不同的堆上(每一步堆编号递增),这就要求算法在处理完后至少产生 L 个堆,即 P ≥ L。

但这与假设 P < L 矛盾。

所以 P < L 不可能,结论是 P ≥ L。

(直观上:任何严格递增序列中的每个下一个元素都必须落在比前一个更右的堆上,所以要有至少 L 堆才能容纳长度 L 的递增序列。)

三、结合两部分得到结论

从第一部分我们得到 P ≤ L,第二部分得到 P ≥ L,合并则得 P = L。也就是算法得到的堆数恰好等于最长严格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四、为什么这个反证法说服力强(总结要点)

第一部分(构造序列)说明:若有 P 堆,就能显式构造一个长度 P 的递增序列(取每堆的代表/堆顶)。所以不可能 P 大于真实 LIS。

第二部分(分配约束)说明:任何长度为 L 的严格递增序列的元素被放置时,必须占用不同且单调右移的堆位,因此至少要有 L 堆。所以不可能 P 小于真实 LIS。 两者结合,等号成立。

五、用一个小例子把两边的逻辑都演示一次(帮助理解)

数组:[3, 1, 2, 5, 4] 算法过程(堆顶):

3 → 堆1: [3] (P=1)

1 → 替换堆1顶 → [1] (P=1)

2 → 新建堆2 → [1][2] (P=2)

5 → 新建堆3 → [1][2][5] (P=3)

4 → 替换堆3顶 → [1][2][4] (P=3)

最终 P=3。存在长度 3 的递增子序列(比如 [1,2,4] 或 [1,2,5]),不可能存在长度 >3 的递增子序列(因为那需要更多堆)。两边逻辑都成立。

六、面试中怎么口述这段证明(简短版本,60–90s)

算法把元素按规则分到若干堆,最后堆数记为 P。 (1)如果算法有 P 堆,那么从每堆取一个代表(从左到右)能直接构造出长度为 P 的严格递增序列,所以 LIS 至少 P(因此 L ≥ P)。 (2)反过来,任意一个长度为 L 的严格递增序列在被算法处理时,它的每个后继元素都会落在比前一个更右的堆上,因而需要至少 L 堆,所以算法堆数至少 L(P ≥ L)。 两步合并可得 P = L,也就是堆数等于 LIS 长度。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这段证明再压成一页白板草稿的形式(包含关键图示:堆与序列元素如何对应),或者把证明与 prev/tails_idx 的重建细节结合成一段完整的口述稿,方便你在面试中流利表达。你想要哪个?

您说: 根据上面对话所有的内容整理成本,形成一个技术播客需要把所有的讨论的内容都包括在生存文章里开始重复或类似的,可以合并,需要注意下几点文章需要由逻辑组织在一起,不是一段一对一对话,第二像是人类写出来有的合在一起,包含提出细节,这是一个技术,因此研究的深度 ChatGPT 说:

好的 👍 我帮你把我们之前围绕 LIS(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动态规划、贪心 + 二分、以及面试思考方法的所有对话内容整理成一篇像 技术播客稿件/长文文章 一样的内容。

我会把零散的 Q&A 整合、去掉重复,保持逻辑的连贯性,并且像一个 资深工程师面向听众讲解 的风格。 下面就是整理好的版本:

技术播客 从动态规划到扑克牌游戏:深度拆解最长递增子序列(LIS)

大家好,今天我们聊一个在算法面试中高频且经典的问题:最长递增子序列(LIS, 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这道题常出现在 Meta、Google、Amazon 等公司的高级开发者和 Principle 级别的面试中。

面试官想要的,不只是一个能跑的解法,而是你能否从零开始分析问题、判断方向、解释取舍、并在过程中体现出系统化的思考。所以今天我会带大家从如何理解题目,到如何思考解法的起点,再到为什么选择 DP 或贪心,最后推导出一个简洁优雅的解决方案。

一、如何解读 LIS 这个问题?

题目要求:给定一个数组,找出最长的严格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注意:子序列不要求连续,只要求递增。

举例: 输入 [10, 9, 2, 5, 3, 7, 101, 18] 最长递增子序列是 [2, 3, 7, 101],长度为 4。

二、面试思考:从哪里开始?

面对这种问题,我会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能不能用暴力? 枚举所有子序列,取最长递增的。这显然是指数级,完全不可行。

有没有重叠子问题?

假设 LIS 的结尾在某个元素 nums[i],那它的长度取决于: 在 i 之前,比 nums[i] 小的元素的 LIS 最大值。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动态规划(DP),因为当前状态依赖过去的最优解。

于是,很自然地走向第一个解法:DP 解法 O(n²)。

三、DP 解法 O(n²) 思路

定义 dp[i] = 以 nums[i] 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

转移方程:

dp[i] = max(dp[j] + 1) for all j < i and nums[j] < nums[i]

初始化:dp[i] = 1(单个元素本身就是长度 1 的子序列)。

最终答案:max(dp)。

Dry run 示例

输入 [10, 9, 2, 5, 3, 7, 101, 18]

dp 初始值 [1,1,1,1,1,1,1,1]

遍历更新,最后得到 [1,1,1,2,2,3,4,4]

答案 = 4。

缺点

时间复杂度 O(n²),n = 10⁵ 时就撑不住。

这时要思考:能否优化?

四、从 DP 到贪心 + 二分

很多同学背过一个叫 “patience sorting(扑克牌分堆)” 的算法,却说不清楚为什么能用在 LIS。 我们来慢慢推导。

扑克牌类比

想象你在打扑克牌,桌面上有一些牌堆。

每次抽到一个数字,就放到最左边那个大于等于它的堆顶上。

如果没有,就新建一个堆。

最终牌堆的个数,就是 LIS 的长度。

为什么成立?

这就是 贪心 的关键:

我们希望每个堆顶尽可能小,这样才能给后续的数字留更多上升空间。

如果堆顶大了,后面的数就不容易接上去,导致浪费机会。

换句话说:

堆顶保持尽可能小 = 保留更多潜力。

用反证法理解

假设最终 LIS 的长度大于堆数。

那么一定有一个更长的上升序列,但它需要跨越不同的堆顶,而贪心策略已经保证堆顶是最小化的。

矛盾。

所以堆数 = LIS 长度。

实现方式

这个过程本质是维护一个数组 tails:

tails[k] = 长度为 k+1 的递增子序列的最小结尾。

更新时,用 二分查找 找到第一个 ≥ 当前数的位置替换掉;

如果找不到,就 append。

代码 (O(n log n)) from bisect import bisect_left

def lengthOfLIS(nums): tails = [] for x in nums: i = bisect_left(tails, x) # 找到插入位置 if i == len(tails): tails.append(x) else: tails[i] = x return len(tails)

五、思考的过程(面试官关心的重点)

如果我是面试者,我不会直接跳到答案,而是会口述我的思考轨迹:

先认清问题类型:子序列,跟“前一状态”有关,→ 想到 DP。

写出 O(n²) 解法:清晰表述 DP 数组和转移关系。

优化思路:

DP 是在“找前面比它小的最大值”,这很像“有序查找”。

能不能用数据结构替代 O(n²) 的暴力查找?

于是引出 二分查找 + 贪心。

解释贪心正确性:堆顶尽可能小,保留潜力。

Dry run 验证:走一个小例子 [10,9,2,5,3,7,101,18]。

这样,面试官能看到:

你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从零推理到最优解。

思路分层,能自我修正并解释取舍。

六、延伸:如何重建路径?

有时候题目会要求不仅返回 LIS 长度,还要返回具体序列。 那怎么办?

在 DP O(n²) 的解法里,可以用 parent[i] 数组记录前驱,最后回溯得到路径。

在 patience sorting 解法里,需要额外保存:

每个元素接在哪个堆顶,

最长序列的末尾是谁。

这个实现稍微复杂,但思想相同:路径重建依赖额外的“指针”记录。

七、总结:面试中的智慧回答

起点:从暴力到 DP,表现出完整的推理链路。

优化:引出贪心 + 二分的耐心排序法。

解释:通过牌堆模型、反证法说明正确性。

验证:小例子 dry run。

延伸:如何 reconstruct path。

这样一套逻辑下来,面试官会非常认可你是一个能系统思考、能自我驱动找到最优方案的 Principle 级候选人。

🎙️ 这就是今天播客的全部内容: 从 DP 到贪心,从直觉到反证法,我们完整拆解了 LIS。 记住,算法题不是背公式,而是展现你的思维过程和决策逻辑。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个播客稿子再润色成一个 对外博客文章版本,语气更口语化,适合发在 LinkedIn 或 Medium 上?

您说: 为什么这个lis没想到使用扑克牌对算法?如果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请告诉我一个思考过程,如何想到能使这个扑克牌来几瓶这个lis问题,而不是其他的 ChatGPT 说: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 👍,其实面试官也常常希望看到 “如果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你怎么想到扑克牌分堆(patience sorting)方法”,而不是你直接背答案。

我来帮你梳理一个 从零思考、逐步联想到扑克牌类比的过程,你可以在面试时口述出来。

一、从直觉开始:DP 解法太慢了

第一次看到 LIS,大多数人会想到 DP O(n²):

遍历每个元素 nums[i],找前面比它小的,取最长长度 +1。

时间复杂度是 O(n²)。

如果 n = 10⁵,肯定超时。 于是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 👉 有没有办法快速找到「前面比它小的元素中的最大 LIS」?

二、观察「结尾值」的本质

想象 LIS 的延长规则:

如果我有一个长度为 3 的上升子序列 [2, 4, 6],它的结尾是 6;

如果现在来了个 5,它没法接 [2,4,6],但它可以接 [2,4],变成 [2,4,5]。

这启发我们:

一个子序列能否被后续数字延长,取决于它的结尾值有多小。

同样长度的子序列,如果结尾更小,就更“有潜力”。

所以我需要维护一组“不同长度的子序列的最小结尾”。

三、类比扑克牌分堆

这时就容易想到一个生活类比: 打扑克牌时,我们常常按大小分堆。

来了一张新牌,你会把它放到最左边那个比它大的堆上;

如果找不到,就开新堆。

这个动作和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完全一致:

每个堆顶的值,就是“某个长度的 LIS 的最小结尾”;

来个新数字,就去更新某个堆顶(保持结尾尽可能小);

如果所有堆顶都比它小,就新建一个堆(表示 LIS 增长了 1)。

于是扑克牌类比自然浮现。

四、把类比转化成算法

维护一个数组 tails,它就像这些堆顶。

对每个数 x:

在 tails 里找最左边 ≥ x 的位置替换掉;

如果没找到,append。

最后 tails 的长度 = LIS 长度。

这就是 贪心 + 二分 的耐心排序解法。

五、为什么不是其他的?

面试时要解释:

为什么是扑克牌而不是别的类比? 因为扑克牌分堆这个动作,天然符合 “保持堆顶尽可能小” 的贪心思想; 而贪心的目标正是让后续元素有最大延长潜力。

为什么这个方法能保证对? 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在维护“所有可能长度的最优结尾”,所以不会错过 LIS。 (可以用反证法:如果存在更优的序列,它一定会在某个堆顶被记录。)

✅ 总结成一句在面试时能说的:

我先想到 O(n²) DP,但发现太慢,于是去思考“LIS 延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结尾越小越有潜力,这让我联想到扑克牌分堆的场景。这样就能用贪心保证堆顶尽量小,并通过二分快速更新。最终得到 O(n log n) 的解法。

作为meta principle开发面试题目。代码实现lis 我来设计一个关于最长递增子序列(LIS)的面试题目,包含从基础到高级的多个方面。

面试题目:最长递增子序列(LIS) 问题描述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找到其中最长严格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示例:

text 输入: [10,9,2,5,3,7,101,18] 输出: 4 解释: 最长递增子序列是 [2,3,7,101],长度为 4 考察目标 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

动态规划理解与应用

二分查找的巧妙运用

代码实现与优化能力

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

问题分解

  1. 基础解法(动态规划) 要求: 实现O(n²)时间复杂度的动态规划解法

python def length_of_lis_dp(nums): “”” 动态规划解法 时间复杂度: O(n²) 空间复杂度: O(n) “”” if not nums: return 0

n = len(nums)
dp = [1] * n  # dp[i] 表示以nums[i]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i):
        if nums[i] > nums[j]:
            dp[i] = max(dp[i], dp[j] + 1)

return max(dp) if dp else 0 2. 优化解法(贪心 + 二分查找) 要求: 实现O(n log n)时间复杂度的优化解法

python def length_of_lis_binary(nums): “”” 贪心 + 二分查找解法 时间复杂度: O(n log n) 空间复杂度: O(n) “”” if not nums: return 0

# tails数组:长度为i+1的递增子序列的最小末尾值
tails = []

for num in nums:
    # 二分查找插入位置
    left, right = 0, len(tails)
    while left < right:
        mid = (left + right) // 2
        if tails[mid] < num:
            left = mid + 1
        else:
            right = mid
    
    # 如果num大于所有tails中的元素,扩展序列
    if left == len(tails):
        tails.append(num)
    else:
        # 替换当前位置的元素,保持最小末尾值
        tails[left] = num

return len(tails) 3. 扩展要求:返回具体的LIS序列 要求: 修改算法以返回具体的LIS序列

python def find_lis_sequence(nums): “”” 返回具体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 if not nums: return []

n = len(nums)
dp = [1] * n
prev = [-1] * n  # 记录前驱节点索引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i):
        if nums[i] > nums[j] and dp[j] + 1 > dp[i]:
            dp[i] = dp[j] + 1
            prev[i] = j

# 找到最长序列的结束位置
max_length = max(dp)
end_index = dp.index(max_length)

# 回溯构建序列
result = []
current = end_index
while current != -1:
    result.append(nums[current])
    current = prev[current]

return result[::-1]  # 反转得到正序序列 面试官评估要点 算法理解:

能否解释动态规划的状态定义和转移方程

能否理解贪心+二分查找的优化思路

代码实现:

代码清晰度和规范性

边界条件处理

二分查找的正确实现

复杂度分析:

准确分析时间/空间复杂度

理解不同解法的时间/空间权衡

扩展思考:

能否处理返回具体序列的需求

能否讨论算法变种和应用场景

进阶问题 如果要求所有可能的LIS,如何修改算法?

如果数组很大(n > 10^6),如何进一步优化?

如何验证算法的正确性?设计测试用例

这个算法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场景?

评分标准 优秀:能够实现两种解法,理解优化原理,分析复杂度,处理边界条件

良好:能够实现动态规划解法,理解优化思路但实现可能有小问题

及格:能够描述算法思路但实现有较大问题

不及格:完全无法理解问题或提供解决方案

这个题目很好地考察了候选人的算法设计能力、代码实现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如果要求所有可能的LIS,如何修改算法?

  1. 如果数组很大(n > 10^6),如何进一步优化?
  2. 如何验证算法的正确性?设计测试用例
  3. 这个算法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场景? 我来详细回答这些进阶问题:

  4. 如果要求所有可能的LIS,如何修改算法? 解决方案: 使用动态规划结合回溯来收集所有路径

python def find_all_lis(nums): “”” 返回所有可能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时间复杂度: O(n² + k*m) 其中k是LIS数量,m是LIS长度 “”” if not nums: return []

n = len(nums)
dp = [1] * n  # 以nums[i]结尾的LIS长度
prev = [[] for _ in range(n)]  # 存储所有前驱节点索引

# 动态规划计算长度和前驱关系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i):
        if nums[i] > nums[j]:
            if dp[j] + 1 > dp[i]:
                dp[i] = dp[j] + 1
                prev[i] = [j]  # 重置前驱列表
            elif dp[j] + 1 == dp[i]:
                prev[i].append(j)  # 添加新的前驱

max_length = max(dp) if dp else 0
if max_length == 0:
    return []

# 找到所有结束位置
end_indices = [i for i in range(n) if dp[i] == max_length]

# 回溯收集所有路径
def backtrack(idx, path):
    if dp[idx] == 1:  # 到达起点
        return [[nums[idx]]]
    
    result = []
    for p in prev[idx]:
        for sub_path in backtrack(p, path):
            result.append(sub_path + [nums[idx]])
    return result

all_lis = []
for end_idx in end_indices:
    all_lis.extend(backtrack(end_idx, []))

# 去重(可能有重复序列)
unique_lis = []
for lis in all_lis:
    if lis not in unique_lis:
        unique_lis.append(lis)

return unique_lis

示例

nums = [1, 3, 5, 4, 7] print(find_all_lis(nums)) # 输出: [[1,3,4,7], [1,3,5,7]]

  1. 如果数组很大(n > 10^6),如何进一步优化? 优化策略:

python def length_of_lis_optimized(nums): “”” 针对超大数组的优化版本 使用迭代+二分查找,避免递归栈溢出 “”” if not nums: return 0

# 使用数组而非列表避免频繁扩容
import array
tails = array.array('q')  # 使用长整型数组

for num in nums:
    # 二分查找优化:使用迭代而非递归
    left, right = 0, len(tails)
    while left < right:
        mid = (left + right) >> 1  # 位运算优化
        if tails[mid] < num:
            left = mid + 1
        else:
            right = mid
    
    if left == len(tails):
        tails.append(num)
    else:
        tails[left] = num

return len(tails)

内存优化版本(如果数字范围有限)

def length_of_lis_memory_optimized(nums): “”” 内存优化版本,适用于数字范围有限的情况 “”” if not nums: return 0

# 如果数字范围已知且不大,可以使用更紧凑的数据结构
min_val, max_val = min(nums), max(nums)
range_size = max_val - min_val + 1

if range_size < 1000000:  # 数字范围可控
    # 使用计数或位图等优化
    pass

# 否则使用标准二分查找方法
tails = []
for num in nums:
    left, right = 0, len(tails)
    while left < right:
        mid = (left + right) // 2
        if tails[mid] < num:
            left = mid + 1
        else:
            right = mid
    
    if left == len(tails):
        tails.append(num)
    else:
        tails[left] = num

return len(tails) 额外优化技巧:

使用C++扩展或PyPy获得更好性能

并行处理(如果问题可分解)

使用Bloom filter等概率数据结构进行预处理

  1. 如何验证算法的正确性?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设计:

python def test_lis_algorithms(): test_cases = [ # (输入, 期望长度, 测试描述) ([], 0, “空数组”), ([1], 1, “单元素”), ([1, 1, 1], 1, “全部相同元素”), ([5, 4, 3, 2, 1], 1, “严格递减”), ([1, 2, 3, 4, 5], 5, “严格递增”), ([10, 9, 2, 5, 3, 7, 101, 18], 4, “标准测试用例”), ([0, 8, 4, 12, 2, 10, 6, 14, 1, 9, 5, 13, 3, 11, 7, 15], 6, “复杂序列”), ([1, 3, 6, 7, 9, 4, 10, 5, 6], 6, “有重复元素的LIS”), (list(range(10000, 0, -1)) + list(range(10001, 20001)), 10001, “大规模测试”), ]

algorithms = [
    ("DP", length_of_lis_dp),
    ("Binary", length_of_lis_binary),
    ("Optimized", length_of_lis_optimized)
]

for algo_name, algo_func in algorithms:
    print(f"\nTesting {algo_name} algorithm:")
    for i, (nums, expected, desc) in enumerate(test_cases):
        try:
            result = algo_func(nums)
            status = "✓" if result == expected else "✗"
            print(f"  {status} Test {i+1}: {desc} - Got {result}, Expected {expected}")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  ✗ Test {i+1}: {desc} - Error: {e}")

随机测试生成

import random def generate_random_test(n=1000, min_val=0, max_val=10000): “"”生成随机测试用例””” return [random.randint(min_val, max_val) for _ in range(n)]

def stress_test(algorithm, num_tests=100, max_size=1000): “"”压力测试””” for i in range(num_tests): test_case = generate_random_test(random.randint(1, max_size)) try: result = algorithm(test_case) # 验证结果合理性 assert 1 <= result <= len(test_case) except: print(f”Stress test failed on test case {i}”)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1. 这个算法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场景? 实际应用场景:

生物信息学:

DNA序列比对和最长公共子序列

蛋白质结构分析

数据挖掘:

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股票价格趋势分析

用户行为模式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

文本相似度计算

机器翻译中的对齐问题

计算机图形学:

路径规划和轨迹优化

图像处理中的轮廓检测

网络分析:

网络流量模式识别

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传播路径

游戏开发:

AI决策路径优化

游戏关卡设计验证

金融领域:

信用风险评估

交易模式识别

操作系统:

内存页面替换算法(类似思想)

文件系统优化

推荐系统:

用户兴趣演化路径分析

内容推荐链优化

行业具体案例:

电商:用户购买序列分析

金融:欺诈交易模式检测

医疗:疾病发展路径预测

物流:最优配送路径规划

LIS算法虽然简单,但其思想和变种在众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体现了计算机科学中”简单算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哲学。

解释下面的解决方案,不要只是解答还要思考过程和思路def length_of_lis_dp(nums): “”” 动态规划解法 时间复杂度: O(n²) 空间复杂度: O(n) “”” if not nums: return 0

n = len(nums)
dp = [1] * n  # dp[i] 表示以nums[i]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i):
        if nums[i] > nums[j]:
            dp[i] = max(dp[i], dp[j] + 1)

return max(dp) if dp else 0 我来详细解释这个动态规划解决方案的思考过程和思路:

🧠 核心思考过程

  1. 问题分析 - 理解什么是LIS 首先需要理解:最长递增子序列不一定连续,但必须保持顺序和递增关系。比如在 [10,9,2,5,3,7,101,18] 中,[2,3,7,101] 是一个有效的LIS。

  2. 关键洞察 - 动态规划的适用性 这个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特性:整个问题的最优解包含子问题的最优解。如果我们知道以每个位置结尾的LIS长度,就能找到全局最优解。

  3. 状态定义 - dp数组的含义 python dp = [1] * n # dp[i] 表示以nums[i]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 为什么这样定义?

每个元素本身至少构成长度为1的子序列

我们需要跟踪”以某个位置结束”的信息,因为新元素只能接在比它小的元素后面

  1. 状态转移 - 如何构建递推关系 python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i): if nums[i] > nums[j]: dp[i] = max(dp[i], dp[j] + 1) 思考逻辑:

对于每个位置 i,检查所有前面的位置 j (0 ≤ j < i)

如果 nums[i] > nums[j],说明 nums[i] 可以接在 nums[j] 后面形成更长的序列

dp[j] + 1 表示:在 j 的LIS基础上加上当前元素

max(dp[i], dp[j] + 1) 确保我们总是记录最大值

  1. 具体执行过程示例 以 [10,9,2,5,3,7,101,18] 为例:

i nums[i] 检查的j 可能的dp[j]+1 dp[i]最终值 解释 0 10 无 - 1 第一个元素 1 9 j=0: 9<10 - 1 不能接在10后面 2 2 j=0,1: 都大于2 - 1 不能接在任何元素后面 3 5 j=2: 5>2 dp[2]+1=2 2 可以接在2后面 4 3 j=2: 3>2 dp[2]+1=2 2 可以接在2后面 5 7 j=2,3,4: 7>2,5,3 max(1,2+1,2+1,2+1)=3 3 可以接在2,5,3后面 6 101 j=0-5: 101>所有 max(各种dp[j]+1)=4 4 可以接在7后面(dp[5]=3) 7 18 j=0-6: 18>2,5,3,7 max(各种dp[j]+1)=4 4 可以接在7后面

  1. 最终结果提取 python return max(dp) if dp else 0 为什么取max而不是dp[-1]?

因为最长序列不一定以最后一个元素结尾

我们需要在整个dp数组中找最大值

💡 算法设计思路总结 分解子问题:将大问题分解为”以每个位置结尾的LIS”这样的小问题

状态定义:明确dp[i]表示什么含义(这里是以i结尾的LIS长度)

状态转移:找到当前状态与之前状态的关系(nums[i] > nums[j]时更新)

基础情况:每个元素自身至少长度为1

结果整合:从所有子问题解中找出全局最优解

⚡ 复杂度分析的正确性 时间复杂度O(n²):外层循环n次,内层循环平均n/2次,所以n * n/2 = O(n²)

空间复杂度O(n):只需要一个长度为n的dp数组

🎯 这种解法的优缺点 优点:

思路直观,容易理解和实现

可以轻松扩展为返回具体序列(通过记录前驱节点)

缺点:

时间复杂度较高,不适合大规模数据

存在更优的O(n log n)解法

这种动态规划解法体现了计算机科学中”分而治之”的核心思想,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子问题来求解。

Updated: